馬鞍山市當涂縣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 以用定治:礦坑治理豁然開朗
很難想像,曾經山體裸露荒蕪、邊坡參差不齊,一眼望去殘破蕭索的廢棄礦坑,如今變成了綠植漫山遍野、游客紛至沓來,人聲鼎沸的動物園。
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是一個響當當的“網紅”打卡地。除了與各類動物互動外,游客在這里還可以體驗到包括玻璃漂流、水上摩托、空中滑索等眾多游樂項目。從昔日的“生態傷疤”,到今朝的“網紅”樂園,這種令人驚艷的蝶變是如何發生的?
1.廢棄礦坑治理難題不少
進入當涂縣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沿坡而上,映入眼簾的便是一片寬廣的水面。水面上玻璃棧道、漂流軌道修建完善,而水面一側則是已經復綠的山體斜坡。
事實上,這片水面的所在位置,便是國安采石場形成的巨大礦坑所在。2002年以來,歷經十多年的開采,國安采石場這座露天礦山內形成了一個東西長330米、南北寬300米的不規則礦坑,損毀土地面積達5.5萬平方米。
2017年10月,國安采石場礦山閉坑。原有的采石場不復存在,但這個落差超過100米的礦坑,卻猶如當涂縣生態環境的“傷疤”,留在了當地。
“我就是馬鞍山人,采石場之前開采使用過炸藥,所以山體松動明顯。此外就是閉坑的時候環境條件特別差,當地的諺語‘晴天滿身土,雨天滿身泥’便是周邊居民的真切生活感受。”大青山動物園辦公室主任王燕萍說。
如此巨大的礦坑,誰來進行生態修復,以哪種方式來修復,巨額的修復資金從哪里來?對于當時的當涂縣來說,國安采石場留下的大礦坑絕不僅僅是一個地表的大窟窿,更是修復主體、修復技術和修復資金的“大窟窿”。
既然當地政府資源有限,那么能否嘗試借助外力?于是,經過再三研究,當涂縣嘗試走一條新路。
“縣里決定通過招商引資,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廢棄礦山修復,探索一條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和生態價值轉化的新路徑。”當涂縣副縣長吳超向記者介紹當年的選擇。
2.政府引導社會資本介入
廢棄礦山不姓“廢”,“為治而治”礦坑只會變成沉重的包袱,而“以用定治”礦坑便能夠成為潛在的財富。以用定治,不變的是地點,變的是觀念,國安采石場廢棄礦坑的生態修復便是最好的例證。
國安采石場盡管地表破壞嚴重,但由于位于李白墓園、青山風景區周邊,旅游資源豐富,交通便捷。充分發揮采石場的這些區位優勢,對已有的礦坑進行巧妙利用,成為礦坑修復治理的關鍵。
轉變出現在2015年。當年,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項目被引入當涂縣。圍繞如何做好廢棄礦山修復的旅游文章,當涂縣一次次與項目企業協商,并邀請相關專家進行論證,引導企業將廢棄礦山打造成一個集休閑娛樂、動物觀賞、動物科普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項目。
王燕萍告訴記者,在與當地政府的反復交流中,企業意識到,國內動物園很多,特殊的礦坑也很多,但能做到與礦山生態修復相結合的動物園卻很少。“如果能把礦坑修復,對于動物園來說,將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王燕萍說。
經過多輪磋商,項目企業同意將廢棄礦坑生態修復納入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項目建設中。2018年開始,由當涂縣政府主導規劃設計,安徽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管理有限公司對廢棄礦山及周邊地質環境實施綜合整治及旅游開發。
“我們投資1.8億元用于礦坑生態治理,治理項目2020年4月完工,治理修復面積120畝,目前,綠地覆蓋率達到76%。”王燕萍介紹,礦坑修復費用全部由企業承擔。
利用市場化方式進行生態修復,當涂縣生態環境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業德平認為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項目意義非凡:“在修復的同時謀劃利用,讓修復與利用同步,可以說是一個在恢復綠水青山的同時享有金山銀山的樣本。”
為了加速項目落地,當涂縣成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推進園區外停車場等配套附屬設施建設,依規允許投資方將治理工程中產生的石料用于本工程建設。
“縣生態環境分局工作人員前往現場實地查看項目情況,為企業環評文本提出修改建議,幫助企業立項后一個半月內取得環評批復,保障了這一項目盡快落地發揮效益。”業德平告訴記者。
3.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2020年5月,礦坑生態治理項目完成后的第一個月,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正式對外開放。除去野生動物展示區、國際馬戲表演區等常規展示項目,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利用礦坑原有地形地貌,建成花山瑤池戶外運動區,并將瀑布、觀景臺、玻璃棧道、李白雕像等多元素納入其中。
礦山修復與動物園結合的效果極其亮眼。目前,入園游客已達9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35億元。“其中廢棄礦山治理開發項目為園區增加游客量30%以上,為企業增加了近5000萬元的旅游收入。”王燕萍介紹。
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的建成,為當地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收入。數據顯示,項目直接帶動當地300多人就業,上下游產業鏈帶動了800多人就業。同時,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也成為了馬鞍山市陸生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站,先后救護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種29只。
“改善了礦山周邊生態環境,提升了生態產品價值,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項目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吳超對項目評價道。
馬鞍山因鋼立市,數十年的發展經歷了“先有礦后有市、先生產后生活”的過程。長期不斷的開采,以及部分小型礦業公司的無序開采,類似國安采石場礦坑的“生態傷疤”在馬鞍山留下很多。
事實上,國安采石場礦坑的蝶變只是馬鞍山礦坑綜合治理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馬鞍山市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耕則耕、宜建則建、宜生態則生態”的原則,根據每個礦山的類型、規模、開采方式和地理位置,實施“一礦一策”的精準修復,一系列礦山生態修復實現生態價值轉化的實踐正在馬鞍山生動開展。
|